古镇三河古南街有一座杨振宁旧居, 这是始建于明清时期的民间宅院。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时,杨振宁随庐南中学迁至三河肥南中学(今三河中学)读书,与母亲一同寄住在此。
杨振宁 照片
杨家老宅位于四古巷。杨振宁出生于 1922 年。4 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一年多的时间他就学会了 3000 个字,并能很好地阅读一篇文章,而且可以口头作文。这为杨振宁的文学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因此,杨振宁的文章富有文采,耐人寻味。
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教授。随后,杨振宁去了北平,就读于教员子弟学校及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
杨振宁旧居
七七事变后,为了安全,杨振宁随母亲携弟、妹返回合肥,入读昆华高中。1938 年夏,读高二的杨振宁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进入物理系学习。他本科论文导师为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是他的硕士论文导师。
1945 年,杨振宁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凭着努力获取了博士学位。1949 年,他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1957 年,他与李政道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与朱光亚、李政道在一起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65 年,杨振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3 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担任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为指导青年科学家的科研工作而不懈努力。
如果说花鼓灯是农民劳作期间的自娱自乐,那么凤阳花鼓则是一部含着泪水才能讲完的故事。
一般认为,凤阳花鼓形成于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迁徙江南巨户到他老家凤阳府,花鼓艺术遂从江浙传到凤阳。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加之“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的内心无法安定下来,总是希望回到江南故里。但朝廷严禁他们离开,于是,他们假扮卖艺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想要离开凤阳府。
凤阳花鼓
明清时期,因为长年灾荒,每年秋后都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他们走向四方,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到了东南亚一带活动。凤阳花鼓就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了,并被带到了各地。相传,人们用一个竹筒,两头蒙上羊皮,制成小鼓,又随意折两根树条当鼓槌,便形成了今天双条鼓的雏形。“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富人无钱卖粮食,穷人无钱卖儿郎,侬家没有儿郎卖,背着花鼓走四方……”唱词四句一转,易记易唱。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最早由一人或两人演唱。乾隆年间,有人将它改编为凤阳花鼓歌舞,在宫廷中为皇帝演出。乾隆年间编纂的《霓裳续谱》一书中就收录了《花鼓献瑞》《鼓乐呈祥》等歌舞节目。清末以后,舞蹈部分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分离出来,仅剩下歌唱部分,表演时,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口唱小曲,一般唱词固定,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等。其中挨家挨户卖唱叫“唱门头”,多为奉承之类的曲目。
文章来源:《理科考试研究》 网址: http://www.lkksyj.cn/zonghexinwen/2020/0825/458.html
理科考试研究投稿 | 理科考试研究编辑部| 理科考试研究版面费 | 理科考试研究论文发表 | 理科考试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理科考试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