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高校化学教学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编者按:为了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交流相关经验和做法,共同推进化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大学化学》编辑部合作,于

编者按:为了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交流相关经验和做法,共同推进化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大学化学》编辑部合作,于2019年11期推出了“化学育人”专刊,集中发表了部分化学类课程“课程思政”研究与建设论文。该专刊刊出之后,投稿到《大学化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稿件数量在不断增加。为了进一步汇集相关研究和建设的进展和经验,带动化学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大学化学》决定在2021年继续组织“课程思政建设”专刊。到专刊征稿截止时,共计收到投稿125篇,接受发表60篇,其中有9篇论文已随刊发表,此次汇集刊发的论文有51篇,大致可以分为2大类,即通论类论文和专业课程教学类论文。其中通论类论文有5篇,主要介绍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建设以及实验安全与环保意识培养的整体设计;课程教学类论文一共有46篇,其中无机化学及实验9篇、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及实验9篇、有机化学及实验12篇、物理化学3篇、高分子5篇、交叉学科课程6篇、通识类课程2篇。这些论文从不同课程和不同角度介绍了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开展了课程思政案例的发掘,进行了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与教学模式设计,实施了课程思政教学,介绍了结合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做法,以及开展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启发和引导性。希望这些论文能对广大化学类教师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明确课程思政设计的思路和实施的路径,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整体提升。

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人们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位,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在育人。虽然当前各高校都为育人设立了专门的思政课程,这也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但是目前单一的思政课程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还不够全面,远远达不到“三全育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将思政理念融于专业知识教学当中,恰到好处地将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让课程内容变得更加有深度,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将思政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形成大思政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向。

1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发展脉络

传统育人标准通常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育人的理解更加深刻,育人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全面,育人应该是知识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相互渗透的过程,强调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出台多个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02),其中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12)明确指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1]。”一系列文件从指导思想、实施方向到具体细节给高校的育人工作做出了更加明确的指示,也对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更加全面、整体性的要求。此外,中央16号文件也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2]:“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际上就是强调课程育人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

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在校时间的80%都在进行课程学习,因此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必然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曾有教育工作者在其课程德育的相关论著中提到学生在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知过程中获得道德启迪,培养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正确态度,并与之形成和谐的关系达到最佳学习效果[3]。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恰当融入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教育、道德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责任担当教育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获得道德启迪、价值升华。实施课程德育,可以促进各类各门课程增强育人意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程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文章来源:《理科考试研究》 网址: http://www.lkksyj.cn/qikandaodu/2021/0610/601.html

上一篇:过程性变式视角下数学抽象素养的培养以全国高
下一篇:数理化也有故事

理科考试研究投稿 | 理科考试研究编辑部| 理科考试研究版面费 | 理科考试研究论文发表 | 理科考试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理科考试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