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学或影视作品,查县志或阅史料,对于秀才、举人、状元、殿试等,我们已有所了解;而对于更多的廪生、副贡、拔贡、经魁等等,又让我们不甚了然。现通过查考,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试图对古代的教育制度、学校设置、取士方法、称谓意含等,做个首尾相衔的、符合逻辑的串解,供同志们参阅,盼行家们教正。
童生、秀才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代,发于宋而盛于明清。古代以科举取士,读书人要想出人头地,必须从乡间到县州府经过重重关卡的考试和选拔。古代乡间少有官办小学,有钱人子弟读书都是上私塾。每生每年交个几担谷,在旧时知识分子自家或村上的公房——祠堂或庙宇办的学馆启蒙,学习《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但读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以后,或用现代教育相比照的话,假如你要读中学,而且你又想跻身仕途的话,你就得到县学、州学去读了。这县学、州学是国家办的正规教育机构。而到县学、州学读书,门坎是很高的。按当时的科举制度,要成为县学“生员”——也就是俗称“秀才”,是要经过好几道关卡淘汰选拔的,这选拔入围赛就叫作“童试”。读书人在成为县学“生员”之前,不论年龄大小,都叫“童生”。至少要通过三道考试——县试、府试、院试之后,你才能成为“生员”——秀才。
原上海文史馆馆员苏局仙老先生(1991年12月30日享年111岁时逝世),是我国自隋唐至晚清设科举考试以来的最后一届科举考生。苏老1882年1月即光绪八年生于上海南汇县牛桥村,1904年(光绪三十年)22岁时参加该年的秀才科考。该年春天先在南汇县城参加县试,是年秋天又经松江府的府试。府试通过后,次年夏天又经三场道试。苏局仙五场通过,在100多名应试者中以第16名的好成绩,成为了最后一届的末科秀才。
县试由知县命题和主考,府试由知府或知州的官员主持,通过后参加最后的院试(苏老先生的道试相当于院试)。院试由省提督学正主持,上线录取者统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按成绩分配——第一名称为“案首”——好的进府学,次等的进州学县学,这一过程又叫“进学”——成为县学州学的正规学生了。县学生又称“邑庠生”。
成为秀才后,这标志着读书人已经登上了科举时代的第一个阶梯。秀才在乡间又被称为“相公”,在明清时代还可免服兵役和徭役,据说在公堂上还可不受刑讯逼供。弄得好,在乡间基层行政单位还可得个差使。可见即便是秀才,在乡间还是颇具名望的。
但这县学州学的学生国家是有名额定制的。县学为20人,州学30人,府学40人,由国家培养,享受政府的助学津贴。享受津贴的称“膳生员”(后有专文)。后来读书的人多了,在“廪膳生员”名额之外又增加一批生员,谓之“增广生员”,按成绩优次递补廪膳生员的缺额。
举人、进士
童试——院试取录的为秀才。秀才们每隔三年,就有资格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二修《南昌县志》卷十六载:“国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秋初行乡试,三年春初行会试。嗣后乡试定以子、卯、午、酉为正科,会试以丑、辰、未、戌为正科,仍用明代两闱之式。”乡试为省的级别,由皇帝钦点主考官主持,一般在中秋节前后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的入围上线者统称为“举人”,但也是有名额限制的。如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乡试,“是年定取士额江西视北直隶额50名”。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辛酉乡试,“复定取士额顺天、应天各百名,江西65名”。(见同治版《南昌县志》卷十一·举人)
这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第十名称“亚元”。成为了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优异者可任知县,一般的都可任教谕。民间俗称则叫“老爷”了,社会地位便有了显著的提升。《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前穷得揭不开锅,无人相顾。放榜的当日,前科举人——曾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即乘轿登门拜访拉关系,又送银两又送房子。
举人是乡试的“正榜”录取的。在古代也有扩招——正榜之外还要出“副榜”,招收一定员额。当然这些人不是“副举人”。一是国家为了广揽人才,二是给这些未中举但具潜质的生员补充一个学习机会,挑选一些“二本”的人送入国子监——国家的最高学府去培训,这些人被称为“副贡”。
科举制度下的等级观念是很严格的。成为了举人之后,你就有了资格于次年春季参加由礼部(相当于国家教育部)主持的“会试”。会试录取后称为“贡士”,这贡士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成为贡士之后,接着就可以参加在皇宫举行的由皇帝亲自命题主考的“殿试”。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分三甲排定名次。第一甲就只有三名,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名额不定,总数在百十名上下,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均进入翰林院,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经过一定时间的“挂职锻炼”,就可以出任京官或到地方当御使、知县、同知等。
文章来源:《理科考试研究》 网址: http://www.lkksyj.cn/qikandaodu/2020/1111/538.html
上一篇:为什么没有环甲烷
下一篇:恩师何炼成引我进入经济学研究领域
理科考试研究投稿 | 理科考试研究编辑部| 理科考试研究版面费 | 理科考试研究论文发表 | 理科考试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理科考试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